服務殘障 熱情不竭

               ──台東物理治療先驅蔡益仙修女──

 

 在台南老吾老養護中心院長辦公室見到蔡益仙修女時,她正一邊氣定神閒的寫著書法,一邊等候我們的到訪。蔡修女寫得一手娟秀但有力道的好字,一如她纖瘦的身軀、挺直的背脊,很難想像這樣的身影卻曾經幫助過無數沉重的病體進行復健治療。

 老吾老養護中心是台南仁愛會附設的養護機構,專門照顧孤苦無依的殘障老人,已經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兩年前擴建完工之後,將在台東聖母醫院物理復健科工作二十年的蔡益仙修女召回,接任院長的工作。

 在我們訪談開始之前,蔡修女一再向我們強調信仰基礎對醫院服務精神的重要,她認為如果只談一般性的歷史是不夠的,「天主為什麼把我們修女帶到這樣的工作上,如何從信仰生活中體驗天主的安排,這是最重要的。」

 這其實也是我所關心的重點,社會大眾普遍都知道修女們的奉獻精神,視之理所當然,但修女也是凡人,她們為何會有「不同」的生命展現?並且在多年之後始終如一,這其中的內化過程又是如何演變的?

 因此當坐定後,我們就從分享她的聖召生活開始,蔡修女原本嚴肅的表情逐漸融化,有一種熱情與感動在彼此之間流動!

 是的,熱情!這似乎是一種先決條件,是我在許多修女、神父身上看到的共同質感,或外顯、或內斂,卻隱隱然讓人感覺到內在那股燃燒的能量。

 也是生長在虔誠天主教家庭,蔡益仙修女的信仰生活開啟得早。當她高中畢業後,參加了台北榮總辦的物理治療課程,從民國五十五年到五十七年,那是台灣第一批訓練出來的物理治療師。

 畢業後的蔡修女一邊在榮總復健科工作,晚上則繼續大學家政系營養科的學業。在這段工作期間她接觸到很多殘障的孩子、中風的老人、和肢體有問題的病人,同時她也感受到病人家屬在照顧上和生活上的難處。

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為什麼,她的心中那股服務殘障孩子和病人的熱情不斷湧現。

 

三度被認作修女

 

也在這個時期,那樣的熱情如同一股神秘力量催促著她去認識修女、認識修會。

「一次在石牌的一位神父和我一起去拜訪一對夫婦,他們家中有兩位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夫婦倆人都是高中老師,我們去的時候,孩子癱瘓在地上,肢體完全不能控制。孩子的母親看到我時,就對我說:修女!修女!請把孩子帶走!」

蔡修女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叫她修女,令她覺得驚訝!而這樣的經驗卻總共出現三次,分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

「第三次是個老太太,笑得好可愛,到現在我都再也沒見過像那樣可愛的笑容,當老太太叫我修女時,我跟她說我不是修女,她卻說:妳走路的樣子像修女!」

 這些經驗讓蔡修女開始認真的思索,修女的生活究竟是什麼?她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她老是被誤認為修女?像是一種無形召喚,驅使著蔡修女開始各處拜訪不同的修會,才發現修女們各有不同的聖召、不同的使命、不同的工作,有辦教育的、辦孤兒院的、傳教的、隱修的,但這些都不是做醫療工作的,無法滿足她為殘障病人服務的動機。

 然而也就在這時,天主似乎於冥冥之中為她開啟了一扇門。

那時候仁愛會的胡修女因乳癌住進榮總治療,陪伴她的是會長蘇修女,蔡益仙修女抓住機會詢問了仁愛會的宗旨、工作和精神,她立刻發現自己的熱情有了出路,於是便對蘇院長說:「我願意為殘障的孩子服務,可不可以做仁愛會的修女?」

 蘇院長非常高興,當下告訴蔡修女:只要是為窮人服務,我們很多工作可以做,辦教育、傳教、醫療,服務範圍很廣。你願意照顧殘障的孩子,我也願意幫你一起照顧。

 發現有同道,這令蔡修女非常興奮。但是在詢問父母意見時,她卻遭到了阻礙,家人希望她先完成大學學業,再好好地考慮。

 因此當民國六十一年,蔡益仙修女進入修會之時,她已完成了大學學業。這時,原本極力反對的父親對她說:妳也足夠成熟去做這樣的決定,妳就去吧!

 像是通過了考驗般,至此,蔡益仙修女更加心無掛礙,向著她的熱情與理想全力前進。

 經過了兩年的望會、初學、陶成時期,民國六十四年蔡修女自美返國,正式成為仁愛會修女。而她實踐服務的熱情,也才真正地落實與開展。

她的第一份服務工作,就是在高雄岡山由教會成立的復健中心工作了四年,那是南台灣第一次有了物理治療的診所與技術。

 「那時候來復健中心的病人大部份是教友,有剛開完刀的、腰痛、肩膀痛的、中風的病人、殘障的孩子很多,那時候我一個人,傳教士太太或志工有時會幫忙,有時病人幫忙病人。」她說。

 病人幫忙病人?怎麼幫?蔡修女向我解釋:「例如病人推病人的輪椅、陪伴他們、鼓勵他們一定要起來做運動,病人會對病人說:你看像我現在都好了!這樣的鼓勵非常有力,我很喜歡這樣的氣氛。」

 所以,當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十二號,蔡益仙修女正在台東修會休息渡假時,一通電話打來,仁愛會省會院要她留在台東不要回去了,她著實嚇了一跳,這天剛好是國父紀念日,令她永生難忘的一天!

 也是這一天開始,天主將蔡益仙修女帶來偏遠的東台灣,成為開啟台東地區物理治療技術的先驅。

 當時的聖母醫院還只有產科和內科,工作要如何開展呢?那時候台東沒有人知道物理治療、也沒有人認識蔡益仙修女,在沒有病人的情況下,她決定去主動找病人。

 蔡修女跑到當時台東最大的省立醫院,直接找上副院長曾國禎,表明願意做物理治療方面的工作。本身是骨科醫生,也是外科部主任的曾副院長問她物理治療是做什麼?

蔡修女向醫院及員工介紹了物理治療的技術,省立醫院對此大表歡迎,甚至後來在蔡修女的協助下積極成立了復健科。

 於是在台東開始的二、三年,蔡修女每天早上在自己的聖母醫院照顧腦性麻痺的孩子,下午就到省立醫院做志工,幫忙中風及骨科病人做復健。當時台東還沒有任何輔助器材和設備,全靠纖瘦的蔡修女徒手進行復健。

 初期蔡修女在聖母醫院的主要工作,是在一樓的一間小診療室,幫助腦性麻痺的孩子進行日常生活的訓練、姿勢擺位、人體力學等,後來當人數增加到三十多位,蔡修女便全職投入聖母醫院的復健工作。

 也在這段期間,蔡修女幫忙醫院相繼向政府申請公保及勞保給付,因為對外國修女而言,複雜的申請手續令人卻步,剛好本國籍蔡修女的到職,提供了協助。

 「第一次申請勞保,是靠饒穎奇立委的幫忙。因為我們沒有復健科醫生,後來透過饒立委的協助,申請到在修女照顧下的丙級勞保。」蔡修女說,剛開始的時候,病人每天要一張勞保單,對於必須長期復健的病人來說非常麻煩,因此饒立委二度幫忙,讓復健科的病人可以一個星期用一張勞保單。

 以後當合併為全民健保時,條件要求更多,饒立委再次幫忙醫院比照勞保情況,讓復健工作得以繼續。這時候的醫院除了產科、內科、復建科以外,又增加了外科及小兒科。

 等到醫院增設了心臟內科和骨科門診之後,復健科的病人也增加很多。那時省立醫院的曾國禎副院長也離開醫院自行開業,需要復健的病人也全到了聖母醫院。

 

使用有限錢財,發揮最大效應

 

 民國八十二年,何谷婷修女接任醫院院長第三年,蔡益仙修女走馬上任台東仁愛會會長,那一年她舉辦了一次大型義賣,加上捐款總計一千多萬,醫院第三期擴建工程便在次年展開。包括三樓大禮堂和四樓的擴建,以及新建部份的地下室全部做為復健室。

蔡修女曾前後兩次向內政部申請各三百萬的復健設備採購經費,第一次申請到二百四十萬,第二次申請獲得了二百八十萬的補助,「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做得不錯!」蔡修女說,當時病人越來越多,復健科整個擴大。

 使用有限錢財,發揮最大效應,這是蔡修女的行事準則。這筆經費讓醫院添購了整套電療、光療、熱療設備、整套運動器材、包括整個醫院走廊扶手及地下室的無障礙設施、地下室廁所、隔間、水療室、治療床、牽引機等等。

 「醫療評鑑很肯定我們,那時每天都有五、六十位病人,有四個小姐包括一位物理療師、一位物理治療士幫忙我,也訓練了很多的志工。」蔡修女將物理治療的工作發揮到極致。

 除了治療工作之外,蔡修女還進行三十多位中風病人的日間照顧工作。病人早上來到醫院做復健運動,中午在醫院用餐,到了傍晚再由家人接回。

 整合復健團隊,是蔡修女進行的另一項工程浩大的計劃。包括醫生團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特教老師、社會局及病患家屬的整合工作,以共同協助病人復健。

有四年的時間,蔡修女和特教老師親自拜訪了台東地區十八個鄉鎮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進行居家復健,當時小兒科的樂俊仁醫師便也是團隊中的一員。

而更早時,從民國七十一年起,蔡益仙修女和艾珂瑛修女開始社區居家護理的工作,兩個人輪流顛仆在山路上,一個負責復健工作,一個負責護理工作。

蔡修女並針對癲癇、腦麻、中風、腰痛、肩痛等主題辦了很多講習會,對象包括醫院員工、十八個鄉鎮社區民眾、及社區工作人員。

她也邀請全台物理治療協會協助,和社會局一起至台東各個鄉鎮巡迴演講,推廣物理治療及衛教,教導民眾如何在家照顧自己、如何預防中風及腰痛、急症處理、如何聯繫醫院等。

蔡修女同時也在台北、台中四處為殘障病患尋找輔具。當她將要離開台東前,透過成大醫工科系主任的幫忙,替二十多位殘障孩子們做了矯正鞋和姿勢擺位輪椅。當時她也協助救星教養院的殘障孩子和醫院聯繫整合的工作。

在台東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蔡修女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奔波服務,過人的精力和熱情全都奉獻給了工作和病患。

當初,她滿懷熱情的進入修會,而一路走來,她在服務中實踐了她的熱情,沒有名利做為報償,讓人看到的是一股強大的心靈支持力量,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信仰基礎?!

「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需要整合大家的力量。幫忙貧窮殘障的人站起來,是我們的目標,妳在信仰裡面就更容易做。」

蔡益仙修女非常重視身、心、靈的整合,她於民國七十六年開始,利用四個暑假至美國進修心靈心理學。她說:「心靈心理學就是先講信仰、希望,才講愛德,一開始說人要有愛,要照顧別人,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信仰和希望的力量推動,愛不出來。」

 

病人幫助病人

 

這樣的力量在病患復健的過程中,令她體會特別深。「一位中風的病人,身體一半不能動,一半是好的,能不能訓練好的那一半照顧自己?當個人的意志力思考殘而不廢,是不是心靈上的決定?」

蔡修女一直鼓勵病人從這個角度思考,一邊藉由復健運動學習幫助自己,發現自己有好的希望。當病人好起來了,去鼓勵別的病人,又發現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也就提昇了人生的價值。

 所以當她從大約民國七十五年開始,她推動中風病人的團體運動,也就是藉著團體的韻律,將病人的精神力量帶出來。這個持續了十多年的互助團體,裡面充滿了感人的故事。

 「病人裡我選了一個班長,他剛來時非常自卑、想要自殺,他原來在台東做很多工程,突然中風,才四、五十歲,我請他做班長,也許是使命、也許是責任,他和副班長把整個團隊帶了起來。」

 十多年了,蔡修女至今印象深刻,她說,副班長是位女性,剛來醫院時每天哭泣,也無法做運動,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蔡修女對她說:妳是副班長哦!很多事要妳幫忙。

 就這樣,兩人不僅從悲傷的谷底走出,還幫助了無數的其他病友。當時他們還常常提供許多建議,包括每年一次的出外旅行。一群中風的病人,坐著輪椅、拄著柺杖,高高興興地出遊;病人互相幫忙,自己吃飯也餵別人吃飯。

 談到往事,蔡修女的眼眶濕了。

她回憶在台東數次協助脊椎損傷協會的需求時,當時一位年輕的藥劑師,才剛從學校畢業,前途一片大好,卻不慎從火車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手腳都不能動,也完全不願意出門。那時候蔡修女還經常去勸他出來到聖母醫院曬太陽,但是現在的他卻是坐著電動輪椅四處鼓勵別的病人。

「剛開始我去推他來醫院曬太陽,後來我告訴他可以幫忙照顧一歲多的姪兒,我說:你抱著他,我們一起出去玩玩。他就把小姪兒放在腿上,幫忙嫂嫂照顧,旁邊還跟著他那條白色的大狗狗,那個圖畫好美!」

二十二年在台東的歲月中有說不完的故事,在每一個生命故事中,她看到希望。「這是信仰的力量,這是我的使命,是天主給我的恩賜!」蔡修女說,我從她眼中閃耀著的動人光芒,看見一幅又一幅的生命圖像!

當蔡修女在台東修會會長任內,修會已從原來的三位修女增加到十位,每位都是有兩、三個執照的專業護理人員;醫院從開始的產科增加到七科;病床從原先的二十床到九十九床,她看著醫院成長,也看著台東成長。

卸下會長的職務後,新的任務隨即交付給她。民國九十年她奉派台南的老吾老養護中心,照顧一百多位員工和重度殘障及臨終的無依老人,成為她的新使命,她依然全力以赴。

面對龐大的經營壓力,每天不斷祈禱,帶給她很大的平安,「服務窮人是我們的目標,只要動機方向對了,天主自然會引導,用不著擔心。」這是養護中心得以平衡經營的動力,也是她對聖母醫院目前面臨轉型的信心。

「因為醫院的服務精神不會變,花東那麼大的地區,只有一家天主教醫療機構,卻有那麼多事可以做。」蔡修女說。

再一次,我認識到她所謂的信仰基礎!

目前專注於眼前的任務,台東的生活已在她的記憶中慢慢成為歷史;然而她嬌小的身影、驚人的能量、和那許多無悔的奉獻,卻在聖母醫院的歷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