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8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醫師營養師聯手推薦:「微生酮飲食」,控糖減重更安全
最近這段時間,有一個名詞相當熱門:「生酮飲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生酮飲食具有許多正面效果,例如可以用來減肥,或是控制糖尿病等;但是具有醫學相關背景的人,則對生酮飲食持審慎態度。其實回顧生酮飲食的發展史,在醫療上確實是有一定的功效,但是不是就是現在一般人認為的減重與控糖呢?今天就來破解。

生酮飲食原先是用在......

生酮飲食並不是新發明。過往醫界在面對一些特殊情形的兒童癲癇案例,會透過密切的醫病互動與嚴格的飲食控制來改善癲癇症狀,當時的飲食組成,就是生酮飲食的由來。但由於生酮飲食的特性,後來也被其他人轉移到用來減重與控制糖尿病情,其關鍵就在於人體所需能量的來源,與一般飲食有所不同。

在進一步瞭解生酮飲食前,我們需要先瞭解人體所需能量的三大來源:碳水化合物(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營養學建議一般人應均衡攝取各種營養,其比例大約是碳水化合物佔55%,脂肪佔30%,蛋白質佔15%,可以說是最均衡的飲食狀態。

生酮飲食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大幅降低碳水化合物所佔的比例,從55%降到10%甚至5%,蛋白質比例維持不變,空缺出來的部分就靠脂肪填補,其比例就上升到75%到80%。以米食或麵食為主食的亞洲人來說,10%以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是相當低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因為生酮飲食很夯,網路上許多人都說自己在進行生酮飲食法,但是仔細看他吃的內容,雞肉所佔的比例很高。雞肉其實是肉類食材中脂肪含量偏低的一種,所以這其實不是生酮飲食,而是高油、高蛋白飲食,也比較接近另一個很有名的「阿金飲食法」。

下一頁專家告訴您,生酮飲食法可能有哪些影響!


用生酮飲食減重,可能產生這些副作用

一般情況下,身體的各器官、組織,包括大腦在內,主要的能量來源是取自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的葡萄糖。當身體已經把飲食中攝取的葡萄糖消耗完,就會開始使用先前儲存起來的肝糖。當肝糖也用盡後,身體就會從脂肪分解脂肪酸,過程就會產生「酮體」,大量釋放到血液中。

採取生酮飲食,正是採取類似的概念,在身體缺乏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時,改採用體脂肪做為替代方案,所以體脂肪的確是會下降。在分解體脂肪的過程中產生的酮體,如果量太大,進入血液後會產生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脫水,甚至會有厭食現象等等。

這些現象往往會給人一種「減重成功」的假象,更嚴重的是,酮體產生比消耗多很多的時候,有些人可能到暈眩,或者是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可能死亡。糖尿病患者的情況也類似,因為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因此就有人想到,乾脆用生酮飲食的低糖特性,取代一般飲食。可是這究竟可以改善病情,還是造成更大危險?

用生酮飲食控制糖尿病,最嚴重可能死亡
生酮飲食對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跟一般建議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來說,我們都不建議採取生酮飲食,更不用說糖尿病患者採取生酮飲食可能造成的危險。過往就有案例,發現糖尿病患者開始生酮飲食後,血液檢查結果發現血糖升高到200mmol/l以上,糖化血紅素也飆到10%以上,甚至還發生過死亡案例。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採用生酮飲食,可能會導致死亡?我們知道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胰島素調控血糖的機能已經發生問題,使得血液中的血糖飆高所致;事實上酮體同樣也是要靠胰島素進行調控,所以血糖的調控已經失去平衡,酮體的調控也會面臨相同情形,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酮酸中毒」的死亡風險。
此外,產生酮體的過程需要肝臟代謝,可能造成肝臟負擔增加;吃進高比例脂肪,對於已經有膽固醇方面疾病的人等於加重病況,又會進一步提昇膽結石的機率(膽固醇高會增加膽結石風險),同時也會使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醫師、營養師聯手推薦,「微生酮飲食」這樣吃更好!

生酮飲食縱使對一些神經疾病有幫助,但還是應該要交由專業的醫療人員評估。一般民眾如果一定要採行生酮飲食,我們建議微調一般定義下、比例有些激烈的生酮飲食,推出「微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拉高到40%左右,脂肪降到45%左右,蛋白質不變。
微生酮飲食不是要鼓勵大家多吃一點油,因為油脂對現代人來說還是過量,但如果你還是對生酮飲食有興趣,希望是以健康狀態下來嘗試看看微生酮飲食。
微生酮飲食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攝取的油脂要是好油,例如可以採用植物性油脂的橄欖油、芥花子油、葵花籽油,還有堅果類也含有好油成分。至於流傳甚廣的椰子油,其飽合度較高,因此會像牛油一樣,在室溫下凝固,其中鏈脂肪酸的成分,更容易導致體內生酮的作用。
現代化精緻飲食加上遺傳因素等種種原因,膽固醇比例上升的人愈來愈年輕化,生酮飲食對身體產生許多負擔,很多是人們表面沒有感覺、不會覺得頭暈、心跳改變等等,但是你的內在已經出現很大的改變了。因此,不敢保證自己是完全健康的話,還是不要嘗試生酮飲食,而有膽固醇、肝臟、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的人,純生酮飲食絕對不是一個適合嘗試的東西。更不要因為生酮飲食最初是用來治療小朋友癲癇,就給小朋友吃生酮飲食,請不要把自己小寶寶當成白老鼠。

詳全文

迷信「炸雞」豐胸法 17歲少女吃肥20公斤

網路謠傳,雞都打生長激素,多吃有「豐胸」的意外效果,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竟真的有人信了,一名17歲少女,在意胸部大小,在網路蒐集豐胸資訊,誤以為吃炸雞有助罩杯升級,三餐瘋狂吃炸雞、雞腿便當等,原本飲食習慣就不好的她,一年下來體重暴增20公斤,還引發內分泌失調、便祕、滿臉痘痘。

營養師趙函穎表示,這名少女從一開始體重50公斤,一路吃胖到70公斤,最後求診減肥時,雖然胸部有長大,但臉也圓了,肚子、屁股也跟著大了一圈,更重要的是檢查發現已有多囊性卵巢囊腫、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暑假到了,營養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少國高中青少女為了肌膚白皙、長胸部和瘦腿等目的,往往會選擇容易取得的食材進行暑期變身計畫,偏偏不少NG飲食行為,不但無法變美麗,反讓身體越來越不健康。

趙函穎指出,尤其常見「單一食材過量攝取」及「不吃特定食物」兩大錯誤觀念,像有人大吃豬腳、雞皮,膠原蛋白,以為可以讓肌膚彈力有光澤,或狂補充青木瓜、大吃炸雞,可補充營養刺激胸部發育,結果攝取過多油脂、熱量,造成肥胖反效果之外,還增加未來罹患三高可能。

三餐只吃蔬果,也是常見愛美NG行為,趙函穎看過另一名14歲國中女生,以藝人周子瑜為目標,三餐吃的很少,只吃少量的水果、蔬果,結果導致經期大亂,月經不來。

趙函穎強調,臨床的確常見不少媽媽帶著孩子來減肥,因課業壓力大、補習途中手搖杯、點心不離手,一個學期胖個10到20公斤的大有人在,其實,小孩瘦得快,只要控制三餐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加上運動,她也建議,可用豆漿取代手搖杯,一天2杯240cc,那麼一個月減2至4公斤其實不難。

詳全文


非天然!泰國「凍鳳梨」夭壽甜 違摻甜精北市下架
泰國進口鮮凍鳳梨「夭壽甜」果然有問題!台北市衛生局今(18)日公布接獲民眾投訴,在愛上新鮮股份有限公司網路販售的「泰國鮮凍龍王鳳梨」產品,吃起來超甜,又有股特殊味道,質疑非天然,衛生局派員抽驗果然檢出國內法令生鮮水果不得添加的甜味劑,長期食用易增加腎功能負擔,要求下架回收。

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王明理表示,「泰國鮮凍龍王鳳梨」被檢出違添俗稱「甜精」的甜味劑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1.1g/kg,經查產品為綠星企業有限公司負責進口,最近一次是在今年6月9日進口12公噸,包裝規格為每包500公克,有效日期至2019年05月14日,共計2萬4284包,沒有實體通路,僅在網路平台販售。

王明理強調,檢驗結果已違反食安法,可以處分進口商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產品立即公告停止使用或食用,並予回收、銷毀。台北市衛生局已通知桃園市衛生局封存相關產品。

至於販售商的愛上新鮮股份有限公司,王明理說,平台也得面臨廣告不實的懲處,可開罰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愛上新鮮公司共購入780公斤、1560包,除全面下架外,也承諾主動聯絡消費者全額退費,及研擬其他補償方案。

台北市衛生局指出,根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人工甜味劑環己基(代)磺醯胺酸,可提供食品的甜味,僅可使用於蜜餞、瓜子、碳酸飲料、代糖錠劑、粉末及特殊營養食品等,其甜度約為等量蔗糖的30至60倍左右,如果長期食用,易增加腎功能負擔,民眾不宜過量食用。

詳全文
---------------------------------------------------------------------------------------------------------------
老人健康:
人老腳先老? 漫談肌少症
台灣即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已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主計總處和衛福部曾經統計,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是79.5歲,健康平均壽命卻只有70.8歲,代表人生中有長達8.7年都必須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且如果病痛的程度到達失能狀態,更帶給家人與照護者沉重的負擔。
肌肉含量的重要性

2014年所統計的十大死因中,第6名的事故傷害以跌倒的增幅最大,多數都是老人。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維生素D與鈣質攝取不足,65歲以上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一旦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肌肉減少也是老化的主因之一,且肌肉中的脂肪細胞增加,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及失能;在身體失去平衡時,肌肉和關節如果無法即時反應,就容易跌倒。

而同樣是高齡化社會的北歐各國,銀髮族卻能維持尊嚴、迎接老化來臨,主要是因為政府將大部分預算投入促進健康醫療產業,採取預防性照護措施,而非只注重生病後的長期照護。以丹麥和芬蘭為例,運用政府、社區、大學等各種資源,提供運動及營養諮詢,甚至還有個人化的運動處方,訓練肌力,培養老人家生活自理的能力。丹麥為75歲以上老人提供每年一次的預防訪視,健康諮詢顧問在訪視後會提出個人化的健康促進計劃。為長輩設計的運動多元且有趣,遊戲般的運動能夠訓練四肢肌力,也有模仿公車搖晃的平衡訓練器械,許多人甚至還可以吊單槓、翻筋斗。

什麼是肌少症?

根據內政部統計,在2018年時,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會達到14%,2025年時預估會高達20%,成為超高齡社會。研究指出,30歲開始肌肉會慢慢流失,到了50歲以後,肌肉量的減少速度更是逐年加快,「肌少症」變成了高齡社會最熱門的議題。

肌少症簡單來說就是骨骼肌流失,骨骼肌除了進行動作,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人體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骨骼肌的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給身體繼續運作,十分重要。1998年時,新墨西哥州老年人健康調查數據最先提出肌少症定義,經過多年研究發展,歐美、亞洲各國都試著定義出符合自己種族的指標,台灣也可望在未來越來越重視預防肌少症的重要性。
為什麼肌肉會減少?

人體肌肉大約佔體重的30~50%,實際肌肉量要看個人健康程度和體脂肪量而定。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組織、強度和耐力會減弱,有研究指出,從40歲到70歲之間,肌肉量每10年約減少8%。換算下來,如果一位女性30歲時身上有20公斤肌肉組織,到70歲則會減少到剩15公斤。2010年歐洲肌少症聯盟召集專家開會,訂出三項重要指標,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少、肌耐力減少。

肌肉和骨骼都是影響身體能否正常活動的關鍵,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的首因就是老化,老年人即使體重不變,身體脂肪比率會提高,並堆積在腹部內臟層和器官,造成全身瘦肉質量減少。
臥床10天,肌肉少1公斤

除了老化之外,老年人活動量下降、能量耗損較低,腹部內臟層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影響內分泌,更容易使肌肉持續流失,造成惡性循環。肌少症會增加骨頭和關節的負擔,以及跌倒與骨折的風險,進而使患者臥床或住院,行動受限,更加快肌肉流失速度,提高死亡風險。
怎樣知道長輩是否罹患肌少症?

住院、體重掉得快、偏瘦(BMI<20)的老人家,都是肌少症高危險群。可以請老人家做「計時起立行走試驗」: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一般約需10秒,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
如何增加肌肉量?

肌肉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肌肉越多,越能減少體脂肪、增加骨質密度、提高新陳代謝,還可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也降低臥病在床的機率。

建議從40歲開始就要培養運動習慣,如果是對於長輩,還要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無論幾歲都必須注重延緩流失並維持自己該有的肌肉量,可以用重量訓練加上有氧運動相互搭配,在增加肌肉的同時保護骨頭和關節。重量訓練讓肌肉收縮,能刺激肌肉纖維的生長和膠原蛋白的產生。將腹、背深處的核心肌群強化起來後,也能保護脊椎骨骼。

充足的營養也是養成肌肉的關鍵,老人的口腔衛生與進食能力是最重要的,攝取充足蛋白質(如白肉、豆類、雞蛋、牛奶等),可預防肌少症;補充鈣質(如乳製品、木耳、深綠色蔬菜等)及維生素D(如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等)可強化骨質密度。建議也可每天曬太陽5分鐘,以活化維生素D。

此外在下次健康檢查時,記得要求醫師為你檢測肌肉量,或利用高階體組成計測量,有助於了解自己的肌肉量多寡。
建議每天都可進行的簡單運動:
〈1〉練習單腳站立30秒,訓練腿部肌力及平衡感。日本研究發現,單腳站立平衡能力也是大腦健康的指標,如果無法單腳站立維持平衡20秒,代表大腦疾病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較高。
〈2〉踮起腳尖維持5~10秒,再慢慢放下,可強化踝關節伸直肌,每回5~10次,一日2~3回。
〈3〉練習快走、太極拳或游泳等,訓練全身性的肌力、柔軟度和平衡感,每次30分鐘,每週至少3次。
〈4〉運動後立即補充一杯豆漿或牛奶,有助於肌肉合成。
詳全文
生活健康:
要活就要動 中年胖爸爸找回體能3步驟

人到中年,身體機能日益退化,就像一部用了數十年的機器,零件耗損是不可避免。台東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簡竹瑄說,這些並非不能扭轉,重點是「要活就要動」。

中年以後不管是因病、還是年紀大肌力或耐力自然下降,病人如果躺在床上一天,需要三至五天時間復健,臥床一年可能得花五年時間復健,才能恢復原本體能。所以骨科醫師開完刀,都會要求病人只要不痛,就下床走,就是因躺久要更多時間來恢復開刀前的肌力狀態。

簡竹瑄說,根據相關醫學研究統計,人在30歲時,肌肉與肌力是最高峰,50到70歲,每一年下降的比率是15%;70歲以後,每一年下降的比率是30%。所以人進入初老,肌力可能還可以維持,但肌肉量就開始不斷減少,所以一定要每天運動。

簡竹瑄表示,美國運動協會建議65歲以下,想要維持體能,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如果覺得太累,可以分成3次,每次10分鐘。

現代人忙於工作賺錢、照顧家庭,沒時間運動或不願運動,下班跟同事朋友應酬吃喝,身材逐漸走樣。簡竹瑄說,門診的確有很多肥胖,甚至年紀輕輕就有脂肪肝、潛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本原因就是不動,有些人走幾步就會喘。

1.找到運動的動力

如何鼓勵爸爸(先生)去運動?簡竹瑄笑稱,平常會勸自己的爸爸或先生要運動,但都沒什麼效果,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讓當事人自己產生動機、誘發興趣。建議可找一個適合全家人一起做的運動,如太太陪先生、子女陪父親晚飯後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慢跑、打羽球、網球、騎自行車等,讓中年爸爸找到樂趣才能持之以恆。

2.找到適合的運動

中年體能開始衰退,激烈運動如籃球,還適合嗎?簡竹瑄表示,男性過了40歲之後,骨質密度每年以0.5至0.75%的比率下降,運動前要評估有無骨折的風險,像過於激烈的競賽型籃球、足球、橄欖球、長途馬拉松並不適合,除非是從年輕就持續運動。一般不常運動的中年人比較適合桌球、羽球、排球、網球、有氧舞蹈、慢跑、快走、游泳等。

其次是年紀大了,人體內的膠原蛋白會減少,要注意肌鍵及韌帶的彈性也會流失,肌肉筋脈非常容易拉傷,再加年紀大,心肺功能變差,最大心律下降,所以運動前最好先找專業醫生進行「體能活動準備度問卷(PARQ)」,評估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運動及運動強度。

3.增強體能的飲食

高油、高鹽、高糖 大NG

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宋佳穎說,步入中年,大家都希望體檢報告不要有紅字,其次是身體老化的速度可以慢一點,因此在飲食上建議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這些都會讓我們的身體出現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讓我們的身材走樣且加速老化,引發心血管等疾病。中年人最好少吃煎包、蔥油餅、豬腳、焢肉飯、炸雞排等高油食品。

如無法避免外食,她建議吃全穀類代替白飯;肉類料理以滷的或蒸煮的代替油炸的或炭烤的;沙拉選擇和風醬、不選千島醬;麵食宜選擇湯麵、避免乾麵,且只吃裡頭的料但不喝湯。一般自助餐夾上方菜,不夾底下的菜,甚至吃之前可用水漂洗一下,除去多餘的油脂。

多吃蔬果抗氧化

宋佳穎表示,中年人除了肉類魚類之外,還應多吃蔬果,從中吸收抗氧化的營養素如維他命B群、C、E及礦物質鋅及纖維素、六大類植化素等,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抗老化,清除自由基,活化人體免疫機能,增加體能的營養素。

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3

另外,中年人要留意骨質流失,因此必須讓身體產生足夠活化的維生素D3幫助人體吸收鈣質,每天可以利用清晨或傍晚之前散散步,最好短袖短褲,讓肌膚接觸陽光至少20分鐘。

喝酒量必須管制

宋佳穎也建議中年大叔能不喝酒就別喝酒,如果有喝酒習慣,最好一天不要超過兩瓶330ml的罐裝啤酒(約合240ml的紅酒及80ml的烈酒),因喝酒除了熱量高易導致肥胖,酒精還會加速上述好的營養素代謝。

詳全文

運動健康:
腿腫、易疲勞恐血管老化惹禍!這樣做促進循環,靜脈曲張不上身

老是小腿水腫、易疲勞?當心,恐是血管老化、健康亮紅燈的警訊!不過,為什麼血管老化與否對人體健康影響重大呢?根據衛福部近年來的統計不難發現,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多年蟬聯十大死因之榜。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忙碌、活動量及運動量少,在循環不佳下,自然身體毛病一籮筐。因此,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預防,避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非常重要!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問題多!血液循環不佳,疲勞、靜脈曲張易上身

為什麼現代人容易疲累?因為身體內累積過多的代謝廢物,對人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傷害!王憙萱營養師解釋,這是因為氧化產生的自由基會傷害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的彈性出現異常所致;而當血管彈性不佳,血管循環自然也會跟著變差。

因此,在血流無法有效運送到腦部、下肢等末稍部位的情況下,便容易使疲勞、小腿水腫;甚至是惱人的靜脈曲張找上門,造成下肢水腫、雙腿粗細不同、浮青筋、下肢常有腫脹、麻癢等感覺,以及無法久站、久坐等不適症狀。所以,要想改善上述症狀發生,首要關鍵就在於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及降低氧化壓力的產生。

營養師:規律運動+吃對營養 保護血管效果更加倍

提到促進血液循環,相信多數民眾第一時間會聯想到,透過從事運動項目來加以提升。但真的只要積極動起來,就足夠嗎?王憙萱營養師強調,想要改善血液循環光是謹記「333運動法」可不夠!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尤其是蔬果類的攝取,藉此充分獲取蔬果特有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更是重要。近期研究發現,植化素有助平衡人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細胞、組織損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常飲食加強蔬果的攝取比例,主要作用仍在於維持正常內皮細胞的功能。如果想要達到舒緩症狀的程度,可能要額外補充某些植化素的濃縮萃取成分較有機會。例如,類黃酮、多酚、前花青素等成分,甚至特定的植物萃取,如德國紅葡萄葉萃取。
血管保健新成分—德國紅葡萄葉 實驗證實有利改善靜脈曲張症狀

可究竟何謂紅葡萄葉呢?王憙萱營養師提到,其實紅葡萄葉在歐洲有很長的藥用歷史,從17世紀的草本藥用植物典籍,即開始提及紅葡萄葉的醫療應用。直到19世紀法國藥用植物典籍更明確指出,Vitis vinifera L.這個葡萄品種所特有的紅色葉子對於血管相關疾病有不錯的益處。

因此,紅葡萄葉也日漸受到歐洲各國的關注,並於1996年被法國藥典正式列入藥用植物;德國藥廠更進一步開發出專利的紅葡萄葉萃取物,近期經實驗證實,對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第一期~第四期患者的症狀,包括水腫、腿部酸痛、腿部沈重感、局部循環等,均有顯著性的改善。德國紅葡萄葉萃取更在2010年時,被歐洲藥物管理局(EMA)的生藥產品委員會(HMPC)正式收錄,成為藥典的標準用藥。

除了上述作用外,更有研究指出,德國紅葡萄葉萃取物所具有的特殊類黃酮分子,更有抗自由基的益處。適度攝取能促進內皮細胞血管擴張因子(一氧化氮)的釋出,降低血管慢性發炎反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血管病變的發生,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狀硬化、血壓異常等病變找上門。因此,對於生活中需久站、久坐者,以及飽受飲食不均、運動不夠而導致的血管循環不佳、肩頸僵硬、容易疲累等問題者,也有一定的助益。

王憙萱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德國紅葡萄葉萃取可搭配坊間常見的葡萄籽萃取、蘋果多酚、葡萄多酚、松樹皮、柑橘生物類黃酮等,可提高對血管的保護能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王憙萱營養師也強調,想要預防血管提早老化,避免淪為「亞健康」一族,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非常重要!建議民眾平日就要多注意血管老化的小徵兆,例如,常感疲倦、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等症狀時,一定要立即就醫,找出原因才是。同時,養成多活動、均衡飲食、加強攝取植化素的習慣,多管齊下,自然能成功遠離血管病變、維持健康。
詳全文

嬰幼兒建康
產後調理三階段 產後媽媽快樂坐月子

懷胎十月,好不容易「卸貨」,產後媽媽會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調養生息。「產褥期」俗稱「坐月子」,定義為產後6到8週,讓女性產後身心狀態復元的關鍵期,除了注重休息補充營養、適應母乳的哺餵外,重要的是和寶寶培養感情,適應新形態的家庭生活。適當的中醫產後調理可以幫助坐月子媽媽補充氣血體力、調整體質。
產後調理分三大階段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廖芳儀表示,根據最新的中醫藥雜誌(2016年12月)臨床研究發現,產後哺乳期間使用中藥調理的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較低,母乳媽媽服用中藥四物湯加減也不會影響新生兒發育狀況。中醫將產後調理分成三大階段,循序漸進調整坐月子媽媽的體質狀態:
第一階段—化瘀血生新血

女性產後兩周內會有惡露排出,這一個階段的調理原則主要幫助減輕傷口疼痛,可服用「生化湯」3至5天。生化湯主要由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五種藥材組成,中醫師會根據產婦體質狀態及生產方式決定藥物使用的比例。

若是採取剖腹產的產婦,不一定要服用生化湯,因為剖腹產手術生產的過程,婦產科醫師會幫忙清理子宮內部的惡露,產後不當地多服生化湯,反而會讓傷口受到影響。

第二階段—健脾益氣

10個月的懷孕過程中,歷經孕吐、肚子越大器官移位,大多數產後婦女都需要重新恢復腸胃蠕動,中醫師會在這個階段開立腸胃調理的方藥如黨參、茯苓、白朮等健脾益氣,才能好好吸收下一階段的氣血營養補充,產後的媽咪更能提供充分的母乳供應哺餵寶寶。

第三階段—調理氣血、補養肝腎

經過上2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補養肝腎氣血可以幫助產後的媽咪恢復體力,補足生產時流失的氣血。也可以趁此時期根據產婦的體質加強調養,把產婦懷孕前的貧血、過敏體質、月經失調或是腰酸等狀況進行重點調補,適時搭配增加乳汁的中醫藥材如通草、路路通、王不留行等,可以讓產後媽咪和新生寶寶都身心健康營養平衡。
眼睛乾澀不適 可搭配穴位按摩助舒緩
此外,爸爸可以體貼地幫忙按摩產婦的腎俞、大腸俞、委中穴位以緩解產後的腰部或膝蓋的酸痛;同時,若出現明顯的眼睛乾澀不適,可以提醒中醫師加強用藥,配合按摩四白、攢竹、睛明、絲竹空等穴位幫助舒緩。

廖芳儀醫師強調:產後坐月子的方式隨著時代進步日新月異,除了在家坐月子,坐月子餐及產後護理之家也蓬勃發展,無論採用何種坐月子的方式,皆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針對產後媽媽的體質,配方專屬的坐月子調理處方及母乳衛教,迎接健康快樂的產後新生活!
詳全文

想長高還是喝牛奶好!研究:喝替代乳品3歲童矮1.5公分
近年來堅果奶、豆漿以及米奶等各種「植物奶」,在美國和日本十分盛行,被認為可替代牛奶,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救星。然而,近期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會期刊中發表的一項加拿大研究,指出引用非牛奶的替代性乳品,會讓孩童的身高發育較差!

堅果奶抗老熱量低 在美國深受女性歡迎

提到杏仁奶,可能會想到台灣的古早味杏仁茶,而這裡提到的,其實是美國十分常見的堅果飲品。杏仁主要分為中國杏仁和美國杏仁(Almond),兩種杏仁同科不同屬,外觀與氣味也大不相同。美國杏仁一般翻作杏仁果、扁桃杏仁,是外型渾圓的烘焙堅果,常常包裹在巧克力中,或是烘焙處理後直接食用。

由於杏仁果的維生素E含量極高,又含有油酸等優良脂質,是能夠抗氧化、去除壞膽固醇的營養食材,還含有鈣與鐵等豐富的礦物質,將杏仁果處理過後製成的飲品,熱量還遠低於牛奶,因此深受好萊塢明星與女歌手喜愛。此外,豆漿、米奶等等飲品,也都被認為是十分營養,可以取代牛奶的飲品。

只飲用植物奶 3歲孩童平均矮1.5公分

然而,近期發布的一項加拿大研究指出,飲用非牛奶飲品的孩童,各年齡層平均矮了0.4公分。研究中分析了加拿大的5034名2~6歲孩童,其中有84%的孩童只飲用牛奶,而飲用豆漿等等的其他替代植物奶製品的孩童,約佔了5%,兩種都喝的佔了8%,而兩種都沒喝的佔了3%。

論文的作者多倫多聖米高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的小兒科醫師強納森指出,只喝非牛奶的植物奶,似乎會對孩童的身高造成影響。只喝3杯植物奶飲品的3歲幼兒,和喝牛奶的幼兒比起來,平均矮了1.5公分。雖然聽起來只是一兩公分的差距,但以3歲兒童的年齡來看,並不是微小的差距。

這項研究認為,影響身高的可能性之一,在於植物奶並不像牛奶一樣,會促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的生成。而研究一出,就引起了各方的辯論聲浪,其他專家認為,除了飲用牛奶和植物奶與否,還應考量孩童其他營養的攝取,營養均衡才是保障孩童發育的關鍵。

詳全文

---------------------------------------------------------------------------------------------------------------
藥品健康:
服用這些藥物 可能增加中暑危險
台灣夏季炎熱,很容易發生中暑。建築工人小宋經常頂著烈日工作,卻不曾感到身體不適;日前因服用感冒藥,工作時突然頭痛,且幾乎要昏厥的現象,到醫院急診,診斷是「熱抽筋」。

中暑可能危害生命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指出,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抽筋、熱暈厥、熱衰竭,以及中暑,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或是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若是發生中暑可能危害生命。

服用感冒、慢性病用藥要注意

賴育民主任提醒,服用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容易誘發熱傷害,例如抗過敏、感冒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用藥、利尿劑、抗精神分裂藥、抗憂鬱藥、腸胃藥、泌尿疾病用藥,以及氣喘、慢性肺病藥物。

熱傷害急救處置方法

發生熱傷害怎麼辦?賴育民主任說明,熱抽筋及熱暈厥的患者,透過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及鹽分就可緩解;但發生熱衰竭、中暑,體溫可能飆高至攝氏38熱以上,最好立即送醫,並於救護車到達前,以溼毛巾擦拭身體、冰敷頸部及腋下,盡可能降低體溫。

詳全文

疾病健康:
降血脂又能護心 營養師教你5Tips正確吃紅麴
只要跟長輩上餐館,媽媽們總會爭相幫公公、婆婆點些紅麴燒肉、紅麴蒸魚,到超商買零嘴也不忘挑紅麴餅乾、紅麴蛋糕,「阿公、阿嬤血管太油了,所以要多吃這個紅麴啦!」紅麴的確有降血脂的功效,不過吃了一桌子紅通通又油滋滋的紅麴料理,飯後再來點紅麴零嘴,這樣吃真的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嗎?

紅麴保護心血管? 紅麴菌素K調節血脂

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紅麴健康食品,只要通過食藥署書面審查並獲得認證,就可以在產品上標示:「本產品可能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也因此讓不少擔心中風、高血壓、心肌梗塞找上身的民眾趨之若鶩。適量吃點紅麴製品有其好處,可是要記得食物並不具療效!絕對不可以認為吃了紅麴食品,就把醫生開的降血壓藥、降血脂藥物扔到一旁。

降血脂藥物和紅麴交互作用 恐引發橫紋肌溶解

紅麴不僅不能取代藥物,也不適合與降血脂藥物一同食用。
紅麴中的有效降血脂成分monacolin k和降血脂藥物lovastatin結構相同,如果說已經有在服用降血脂藥物又同時攝取紅麴製品,很可能因藥效重複,導致增加副作用發生風險、造成肝臟、肌肉傷害,或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所以若本來就有定時攝取紅麴食品,一定要告訴醫生、藥師,此外,如果合併使用出現莫名的肌肉疼痛、無力感,千萬要盡早就醫。
另外,大家都知道吃藥不可以配葡萄柚汁,攝取紅麴食品也不建議搭配葡萄柚汁服用。因為葡萄柚汁會抑制肝臟代謝藥物的酵素CYP3A4,進一步影響紅麴中降血脂成分的代謝,使之在血液中的濃度大幅度提升。
紅麴健康吃 孕婦、肝腎功能異常者少吃
紅麴除了製成健康食品以外,也是常見料理配角,不過大部分的紅麴都是用來調配肉料理,因此比較容易含有較多的油脂和較高的熱量,因此吃的時候要注意不過量,為了補充紅麴而攝取過多油脂、熱量,反而容易增加體重和心血管負擔,得不償失。
紅麴發酵過程中如果溫度、濕度控制不良,容易生成具有腎毒性的橘黴素(citrinin),不小心吃到還會導致腎臟功能喪失及其他相關病症,因此並不建議自己在家DIY發酵製作,最好是挑選具有良好商譽且通過食品安全認證之商品、標示有衛署健食(規)字號的健康食品。

除此之外,衛福部公布的「紅麴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表示,每日monacolin k攝取量至少應達4.8 毫克,但不得超過15毫克。而如果您的肝腎功能異常或是孕婦也不建議食用紅麴製品。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