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01月份 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慢性疾病控制好,安心過年沒煩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01/24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親朋好友歡聚時,看電視、使用電腦,記得要定時起來動一動,不要熬夜或過度玩樂,以免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烹調豐富料理款待親友時,別忘了「少加工、少鹽油」的料理主軸,才可以吃得健健康康。同時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是沒有假期的,過年期間除了按時服藥,也別忘了定期量血壓、血糖,才能健康平安過好年。

年節健康飲食 負擔少

在難得的年假中,放縱一下自己的五臟廟是難免的,但要小心,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烹調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鈉)、調味料的添加,亦要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增加纖維的攝取可增加飽足感。另外,過年期間年菜建議依食用人數準備適量,避免剩菜過多,因後續隔餐再食,反覆烹調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以及使湯品中含有的普林、鉀、鈉濃度更高。

親朋好友春節動動 活力好

過年期間,如果吃完豐盛食物後,就坐下與家人親友聊天、看電視、或打電動等靜態娛樂,不利消化,且易造成體重上升,建議在年節期間,餐後可與家人到鄰近校園、公園散步,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例如伸展操、快走等。此外,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因為早晚溫差大,不要急著太早出門,建議先暖身或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且要盡量結伴,以防不適或意外發生。

慢性病患按時用藥 過好年

除了飲食、運動之外,春節期間慢性病患者仍須按照醫囑規律服藥,建議在過年之前,先與醫師討論病情,並檢視自己的用藥是否足夠,如果發現不足夠,可以提早到醫院門診回診,於過年前備妥足夠的藥量。此外,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春節期間還是要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壓、血糖數據,以掌握身體狀況。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請記住FAST的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以上任一症狀發生時,請把時間點(Time)紀錄下來,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掌握以上慢性病控制原則,就都可以健康快樂過新年。國民健康署祝福您:健康平安過好年!
詳全文

老人健康:
寒流好威!長者、慢性病患者保暖、防跌、喝水不可少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01/31

本週氣溫直直落,根據中央氣象局低溫特報,1月30日至2月1日受寒流影響,各地天氣非常寒冷,夜晚至清晨將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局部地區甚至可能下探6度。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確實做好保暖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注意長輩避免跌倒及適時補水

連續性低溫時,慢性疾病患者及65歲以上長輩應注意保暖,研究發現低溫引發的腦中風,最容易發生在曝露於低溫環境中的前2-3小時。面對冬季非常乾燥氣候,老年人可能因體內水分不足,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另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臥室、客廳、浴室為室內跌傷前三危險地點。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特別提醒家中長輩,這幾天在家除預防跌倒外,也要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之餘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機率。

使用瓦斯熱水器、爐具及發熱型保暖商品注意事項

除天冷注意保暖外,冬季期間使用瓦斯熱水器及爐具機會增加,常因居家環境通風不良或忽視使用安全,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傷亡事故,如有使用上述器具要記得將窗戶打開保持空氣流通。另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
詳全文

生活健康:
開運年菜美味在家 健康鼠來寶 簡單口訣加撇步 年菜營養健康更省錢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發布日:2020/01/31

鼠年將至,春節圍爐是闔家團圓的重要習俗,但現代人工作忙碌,閒暇時間有限,常因為採買年菜食材、備料、烹煮等過程繁瑣而且費時,為了解決許多民眾的困擾,國民健康署教您如何運用市售年菜,煮出一桌兼顧美味、豐盛、營養、健康、更能省荷包的開運團圓飯!

製作小巧思 熱量減半荷包省3成

佛跳牆、雞湯、東坡肉、米糕及八寶芋泥等常見傳統年菜,多以油炸、糖醋、勾芡、多糖、多醬汁等方式料理,油脂熱量偏高,且蔬菜量不足,很容易一餐吃下來就超過2000大卡,高於一天的熱量需求。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可利用以下巧思,透過簡單製備,不但可達營養均衡,所攝取的熱量從列舉年菜估算由每人每餐2100大卡,減到1130大卡,熱量幾乎減半。且外購年菜金額較高,減少購買品項,再額外加入蔬菜,反而將每人的食材費降低3成,省了荷包,讓鼠年財源滾滾來:

1. 圍爐火鍋加入茼蒿、青江菜、蘿蔔、杏鮑菇等一同烹煮,湯頭更為鮮美。
2. 醬燒排骨、牛腱等冷盤,以燙熟之花椰菜、彩椒、豌豆莢、芥藍菜墊底擺盤,色澤鮮豔可口。
3. 花枝冷盤淋上用蔥、蒜、辣椒、醋等做成的沙拉,增加口感且開胃。
4. 鮮魚料理中放入傳統豆腐增加植物性蛋白質,再加上海帶芽、香菇及木耳裝飾,增添五彩顏色,喜氣洋洋且營養加倍。
5. 如購買米糕等油脂含量高之主食,可減量攝取,或自行製備如紅豆糙米藜麥飯,補足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飯後及餐間點心建議可購買無糖優格自行加入水果丁,即可補充乳品類及水果類之營養素。
6. 撈油減醬:年菜加熱前也可先將白色凝固油脂去除,可減少油脂的攝取。並於製備時減少醬包加入的量,食用時別搭配過量的沾醬,就可減少鹽分及熱量的攝取且較可吃出食材原味。
7. 適量攝取有技巧:滿桌的菜色,可以利用小小的技巧避免攝取過量,例如每個人使用較小的餐盤、將菜餚分好為一人份的大小,調整上菜順序,讓大家先食用長年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減少熱量攝取。另外,用餐結束後也記得別繼續坐在餐桌前聊天,避免不知不覺就吃下過多的食物。
8. 搭配口訣均衡攝取:攝量攝取外,最重要的仍是透過「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六大類攝取適量的分量。其中,堅果種子民眾常於年節期間過量攝取,雖然堅果種子營養價值高,但切記其屬油脂類,每餐攝取約1個「大拇指節」(約1茶匙)或一天攝取1整根大拇指大小的量(約為5顆腰果、或5顆杏仁果、或10顆花生)即可,不要過量,否則肥胖也會找上身。

過年不忘量體重,別過了年變成了大腹婆、大腹翁

依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國人春節期間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 結果顯示,約有39%民眾表示體重有增加,且平均增加1.7公斤。在體重控制上,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天天量體重」的簡單小撇步。研究指出,節日期間每天規律測量體重,節日後體重大致上可以維持,沒有量體重習慣,體重則顯著的增加。另外,在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如果在節日期間可規律量體重,節日後體重反而有減輕的效果。可見測量體重有警惕的作用,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
詳全文

食安健康:
蝦熟轉紅?天然色素解密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747期 2020/01/10

蝦子煮熟後為何會變橘紅色?答案是:類胡蘿蔔素!自然界存在許多天然色素,但並非都可當作食品添加物使用。在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公告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規範著色劑在食品可以使用的範圍以及使用限量,並於「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中,明確規範可做為食用的天然色素來源(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10490&chk=9ba05861-d137-497e-ada0-a4c411b5f1c5),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即為其中之一。


類胡蘿蔔素的顏色主要為紅、橘及黃色,屬於脂溶性色素,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植物與動物中,舉凡蔬菜、水果、穀類、根莖類及魚蝦類皆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大家熟知的蝦子煮熟後呈現橘紅色,就是因為蝦子的甲殼含有蝦色素(一種類胡蘿蔔素),當其他色素因為高溫被破壞後,顯現出相對較穩定的類胡蘿蔔素顏色所致。至於常見的營養保健品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也都是類胡蘿蔔素的一員,目前已有700多種的類胡蘿蔔素被分離鑑定出來,而早在1950年代,已可經由人工合成製造出類胡蘿蔔素。

在「天然ㄟ尚好」的風潮下,為清楚釐清天然食用色素的種類,以及確保其安全性,衛福部已訂定「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其中第5條表列天然食用色素的來源,例如:黃玉蜀黍色素是由黃玉蜀黍(Zea mays L.)的種子取得;蟹色素是由蟹等的甲殼取得;橘子色素則是取自橘子的果皮,它們的主成分都是類胡蘿蔔素。

食用色素並不可怕,在正確且減量的使用原則下,能為飲食增添不少的吸引力,只要在食用彩色的食品前,看清成分標示即可。
詳全文

運動建康
身體每日能量消耗隨年齡遞減 中年不發胖有訣竅
康健雜誌
2020/01/31 作者 / 王馨世 · 出處 / Web only

身體每日的能量消耗包含哪些?

一個人每日的能量消耗與體重有關,體重越重能量的消耗就越多,但無論體重多重,身體的全部能量消耗都包括3部分:

1. 基礎能量消耗:佔全部能量消耗的70%,用於維持細胞及器官的正常功能,即使完全不活動還是會消耗掉。
2. 進食能量消耗:佔全部能量消耗的10%,是吃了東西後,用於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所消耗的能量。
3. 活動能量消耗:佔全部能量消耗的20%,用於身體的活動,包括:運動(如走路、游泳)所消耗的能量,維持姿勢、或天氣寒冷時發抖所消耗的能量。

從這裡可以知道,固定的體重就有固定的能量消耗,例如:50公斤上班族女性(靜態),每日基本消耗熱量為1080卡,再加上活動所需的能量消耗(324卡)、及進食所需的能量消耗(140卡),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為1544卡。對於50公斤的上班族女性,若每日吃進去的食物熱量為1700卡,每天剩下156卡存進體內脂肪,每個月會增加0.5公斤,一年就增加體重6公斤。(推薦閱讀:營養素被破壞、造成肥胖 10大「空熱量」食物)

156卡相當於2~3片餅乾,或半個小月餅,吃進這些食品,自己可能無法察覺,但累積下來,一年就增加6公斤體重。許多女性都認為自己是肥胖體質,也沒多吃什麼,體重就是一直上升,其實都是每天忽略了這少許的熱量攝入,才導致體重增加的結果。

研究顯示,肌肉、與骨骼(骨質密度),在30歲以後,都會逐漸退化。
支撐身體的肌肉在30歲以後,若沒有持續執行運動,每年會流失約230克,同時會在其他部位(如內臟周圍)增加450克脂肪,因為脂肪的基本消耗能量比肌肉低,因此,平均而言,年齡增加10歲,每日基本消耗能量會減少100卡。但有持續運動的人,肌肉的流失則不明顯,甚至會增加。
若以上述的例子,30歲上班族婦女(體重50公斤),每日所需的總消耗能量約為1540卡;若到了40歲且沒有持續執行運動,體重還要維持在50公斤,則這位婦女的每日基本消耗能量只需要1440卡,若這位婦女40歲時,每日攝入的熱量還是1540卡,她就會逐漸增加體重,直到54公斤才會停止增加體重。
隨著年齡的增加,除了每日的攝食熱量要逐漸減少之外,以規律運動來預防肌肉的萎縮,維持肌肉的質量、鍛練肌肉的耐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老化與脂肪的分布
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會逐漸退化萎縮,但脂肪卻增加,結果變成脂肪的總量與比率增加,因此容易導致慢性發炎、與胰島素抗性的增加,進而引起血管病變(心臟病)、與糖尿病。

基於這些變化,年紀逐漸增加,即使體重維持不變,脂肪的比率還是會持續增加。資料顯示,腰圍測量(男性<90 cm,女性<80 cm是良好健康的指標)、或「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的比值;男性<1.0,女性<0.9是良好健康的指標),更能反映出身體的新陳代謝是否處於良好健康狀態。

老化與肌肉萎縮呈現顯著相關性,肌肉萎縮以下肢(腿、腳、膝蓋周圍)最明顯,上肢與背部次之,因此體力會愈來愈差,日常活動深受影響。這時候,「走路」的運動、與「重量訓練」的導入便非常重要,可以預防肌肉的退化萎縮,並維持適當良好的體力。

規律的運動
規律的運動要執著而持久,才能達到效益。「快走」是有效又容易執行的運動,適合任何年齡,如何做?1秒走2步(大步小步皆可,可以從小步練習,體能適應後,逐漸增為大步,運動效果才佳,至少要達到流汗與會喘才有效)、或利用跑步機(以每小時5~6公里的速度),每天30~40分鐘,每週至少4天。

習慣了快走運動,可加上鍛練手臂、與胸背的肌肉,做法是:兩手各拿1瓶寶特瓶的水,快走時,兩手臂以手肘彎曲的方式前後擺動,可提升快走的效益。

重量訓練的重要性
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會逐漸萎縮,而肌肉的萎縮,會導致肌肉的質量變小,體力也會衰退變差,長期下來,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與自主行動,這時便需要家人的照顧,繼而影響家人的生活、增加社會的負擔。

重量訓練的介入可以增大肌肉的質量,鍛練肌肉的耐力,對增強體力、與預防肌肉萎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應該每天接受適量的重量訓練,達到能夠自理日常生活、與自主行動的目標,才不會影響家人的生活、與增加社會的負擔。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