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9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早餐吃燕麥片 中午減食慾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早餐吃一碗沖泡式即食燕麥粥,可以幫助減少午餐食物攝取量。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營養學院期刊》。研究人員進行隨機研究發現,一碗兩百五十卡、內含一百一十三卡脫脂牛奶的即食燕麥粥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進食欲望,甚至可以減少午餐熱量攝取,如果是冷的燕麥穀片搭配脫脂鮮奶,雖然熱量相同,但不一定可以產生同樣效果。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路易西安納州立大學潘尼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學者坎迪達‧里貝羅表示,研究顯示,光靠即食燕麥粥就能獲得很大飽足感。受試者吃早餐後,追蹤四小時發現,吃即時燕麥粥的人,午餐吃得特別少。
研究人員也分析穀類纖維種類,懷疑可能是即食燕麥粥中的β葡聚糖分子較黏稠,因而增加飽足感。研究人員指出,冷食燕麥穀片在製作過程可能改變燕麥纖維,因此吃冷食燕麥穀片時,飽足感就無法像吃即食燕麥粥一樣維持那樣久。
研究當中,研究人員提供的午餐食物包括火雞肉、火腿、烤牛肉、蔬菜肉餅以及飲料、洋芋片、餅乾等食物,飲料種類也有零卡可供選擇。午餐熱量在兩千六百卡到兩千八百卡之間,參與研究民眾可以隨心所欲吃到飽。結果顯示,早餐若吃即食燕麥粥,午餐熱量攝取便明顯減少,其中脂肪、蛋白質攝取量更是下降。
詳全文


人工反式脂肪英文都有標 少碰
台灣擬禁用人工反式脂肪,國產品0.3%以下仍標零。俠醫林杰樑生前帶領的團隊、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實驗室博士林中英提醒,外來品有Trans fat、Unsaturated fat等字都是,少碰。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藥署下午公布,台灣擬3年後禁用人工反式脂肪。不過,目前國內對於食物含有人工反式脂肪採取強制標示下,含量在0.3%以下,仍可標「零」。
不同時代、考量不同,價值迥異。林中英說,1912年薩巴提耶(Paul Sabatier)還因為部份氫化的發明(人工反式脂肪製程)榮獲諾貝爾獎。她說明,天然的棕櫚油及椰子油不飽和脂肪酸比較高,但也有飽和脂肪酸,氫化後全變成不飽和脂肪酸;原本沒氫化前,棕櫚油及椰子油在室溫下,油接觸空氣的上層會凝成白白的,氫化後成液態,穩定性高、好用、易保存,成本又較低,廣受愛用。她舉例,若用豬由製作食物或糕點,不僅成本較高,冷卻後也會凝出白白色澤;人工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則不會,賣相較好,被人愛用。
人工跟天然的不一樣。她強調,天然的棕櫚油及椰子油,即自然界也有少量的反式不飽和脂肪酸,但量非常的少,會被身體代謝,跟氫化植物油不一樣。所以呼籲不要吃反式脂肪,要多吃蔬果及運動增大血流量來增加細胞代謝,以利健康。
詳全文


拒絕反式脂肪!8大類食品暗藏地雷
取過量反式脂肪,不僅容易導致肥胖,更會傷身!衛福部食藥署於日前宣布,最快將於2018年底,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反式脂肪(不完全氫化油),以降低食用過多反式脂肪對健康造成危害。董氏基金會捷醒,日常生活有8大類食品含有反式脂肪,應避免過量攝取,才不致危害健康。
以下即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可能含有反式脂肪的8大類食品,建議食用時應盡可能避免過量攝取,對健康較有保障。
【8大類食品含有反式脂肪】:
(1) 西餅蛋糕 (2) 油炸物 (3) 酥皮類 (4) 麵包類 (5) 抹醬類 (6) 奶類 (7) 西餐類 (8) 其他。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母乳易積PFASs 恐危害寶寶健康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哺餵全母乳的嬰兒,每月血液中PFASs含量增加20至30%,甚至還有嬰兒PFASs含量比母親還高的案例。因此,計畫主持人格蘭金建議,「餵母乳的媽媽應多吃體內尚無累積過多毒素的小型魚,以及注意不要用PFAS含量高的水泡奶粉。」
全氟烷基化物(PFASs)是一種缺乏管制的化學物質,常用於紡織品、防水衣物或食物的包裝。但近期,已有些許研究發現,此物質容易造成實驗動物罹癌和干擾免疫和生殖系統。PFASs會進入到環境中,就累積在整個食物鏈中,媽媽吃海鮮就會吃入部分PFASs,造成母乳成為嬰兒接觸到PFASs的最主要來源。
研究團隊研究81名住在挪威和冰島間的法羅群島孩童,結果發現,喝全母乳的嬰兒,每月血液中PFASs含量增加20至30%。就算是喝一半母乳的嬰兒,血液中的含量也增加。格蘭金教授說,嬰兒血液中PFASs含量仍被美國環保署定義為「安全」範圍,因此發表《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上,就是希望讓政府能更積極管制PFASs。
格蘭金強調,「母乳仍是對寶寶最好、最健康的食品,因此仍然鼓勵媽媽親餵母乳。」只是在政府未做規範前,媽媽應該控制自己吃下PFASs的量,例如,吃體型較小的沙丁魚,因為體型大的魚屬於食物鏈頂端,體內會累積較多的PFASs。另外,也要注意在水中的PFASs含量,含量高時就不建議沖泡奶嬰兒奶粉使用。研究雖然顯示,隨著哺乳結束,嬰兒血液中PFASs含量會慢慢下降到正常值,不過如果長大後,新接觸到加了PFASs的雨具或地毯等,含量還是會重新升高。
詳全文


老人健康:
年長者肌肉流失 阻力訓練是提升肌肉質量最佳運動
肌少症與年齡、運動、飲食及其他疾病(腎臟方面疾病、肝問題等)有關,年長者走路變慢、手握力變差常是肌肉流失的表現。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會帶來生理、心理變化的常見改變包含口腔唾液分泌減少、牙齒脫落造成咀嚼功能變差;年長者消化酵素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易飽胃口變小。再者,腎臟功能退化,口渴反應遲鈍飲水量變少、行動不便覺得上廁所麻煩,使長者容易便秘、泌尿道感染。同時骨質密度隨年齡增長慢慢減少,年紀越大骨質越疏鬆,骨折機會越高。老化在生理、心理改變影響進食,且老人常伴隨有慢性疾病,如果長期營養狀況不良,後續健康狀況更需留心。
彰基骨科主治醫師王偉勛表示,肌肉流失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運動、蛋白質的攝取能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一般而言,30~60歲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6~8%;也有其他相關的研究指出,50歲以上肌肉量每年流失1~2%。
年紀愈大關節也會隨之退化,年長者變得不愛運動,而使運動量減少;或者,有身體疾病者,像是曾中風過、曾跌倒骨折過或是臥床者,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醫師表示,躺10天,肌肉量會減少1公斤左右;每躺1天,會減少1%的肌肉量。
長期臥床者,要藉由復健運動來減少肌肉流失,從躺訓練到坐或站,肌肉力量能維持身體的平衡,減少肌肉的流失。
有肌少症者,要檢查運動及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運動不只是走路而已,可輔助使用彈力帶、腳踏車等,或是做些重量訓練,如寶特瓶裝水等。醫師表示,年長者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時要注意,別看一旁的年輕人能輕易拿50磅來做重量訓練就自行做,小心會因此使肌肉拉傷、斷裂,建議未曾做過重量訓練的年長者,應從較輕的慢慢訓練,之後再逐漸增加、量力而為即可。
詳全文


心理健康:
非藥物正念治療 可防憂鬱症復發
憂鬱症非藥物療法中的「正念治療」可用來預防憂鬱症復發。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洪敬倫表示,正念治療不是指正面思考,而是訓練專注力,這套療法具有實證研究基礎。
洪敬倫醫師表示,實證研究上來看藥物搭配專注訓練,效果更好。專注訓練是指一種聚焦於當下的專注力,對眼前「正在」經歷的體驗,保持每時每刻的覺察。而培育正念的方式,就是開始專注在自己的呼吸與身體感覺上,這種訓練稱為「正念治療」。
許多患者最怕憂鬱症又發作。憂鬱症的復發率有「5,7,9」原則,也就是第一次發作康復後,有5成的患者會復發,而第二次發作後,復發機率為7成,第三次後則超過9成。隨著每次復發,治療效果會越來越差。憂鬱症患者即使已康復,對於負面情緒還是特別敏感,許多人試著逃避或提振負面思考,反而越陷越深。正念治療則培養一份定力與從容。
醫師指出,經嚴謹的科學研究証實,「正念治療」可用來預防憂鬱症復發,效果和抗鬱劑一樣好,同時服用抗鬱劑並參與正念治療,效果可加成。典型的正念治療,是一套為期八周的團體課程,藉由靜坐、身體掃描、瑜珈等練習,培養觀照,順應情緒波動的能力,同時治療師也會引導學員在飲食、行走等日常活動中保持正念,改變平常分心又瞎忙的生活慣性。
詳全文


生活健康:
飽暖思淫逸?女生吃飽飽 就想談戀愛
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在「食慾」(Appetite)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大學年紀的女生要是先填飽肚子了,接收愛情信號的天線感應比較好。科學家是偶然間發現這個道理。研究資深作者、卓克索大學心理系教授羅奧(Michael Lowe)表示,得出這個結論之前,他們研究女生研究了好一段時間,要觀察習慣性節食的女性和三餐正常的女性,對巧克力蛋糕等誘人食物的反應會不會不同。
他們拿誘人食物的照片給20名受試者看,同時也拿情侶手牽手在沙灘漫步或燭光晚餐的照片作為對照組,接著使用MRI核磁共振掃描這些女生的大腦,結果發現,測試前有吃飽的女生,對情侶照較有反應。
核磁共振顯示,吃飽飽的女性,大腦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會有更多活動,其他有密集回應的區域還包括視覺處理區、臉部識別區、目標導向行為區,但節食的女生反應不會這麼多。
羅奧表示:「這可能恰好反映出,營養上獲得滿足之後,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容易被某件事情占據或吸引。」他說,研究結果也可能意味,有吃東西的女生,對接收食物之外的酬償更有準備,或對食物之外的酬償更為敏感,要不就是,在女生大腦中,食物和性可能是連在一起的。
詳全文


研究:邊走邊吃 易吃過多變胖
英國薩里大學最近研究發現,人邊走邊吃時,沒有多餘時間讓胃消化、吸收食物,造成肚子無法感到飽足,導致吃得更多。格登和薩里大學研究人員對60名別為節食及沒有節食的女性進行研究,將他們分成以在走廊上、看喜劇電視節目以及與朋友聊天等3分組,並且都給他們食用穀物棒。實驗結束後,每一位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份問卷,同時對巧克力、胡蘿蔔棒、葡萄和洋芋片,進行味覺測試,當受測者離開房間後,研究人員再觀察他們吃的零食數量。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邊走邊吃穀物棒的參與者,在味覺測試中吃了最多零食,巧克力的食用量是其他對照組的5倍之多。研究人員提醒,「放學或辛苦工作後,有時我們過於飢餓,在通勤時,一下子就吃完許多食物,如果我們沒有多餘時間坐下來享受食物,最好做一個健康飲食計劃,確保我們不要吃太飽或吃錯食物。」
根據英國薩里大學教授簡‧格登表示,因為邊走邊吃會分散注意力,導致節食者一天內吃得過飽,影響身體消化。也可能是因為在人們走路時,身體認定人食。格登表示,「吃東西時,除了走路影響我們的進食狀況,在辦公桌或書桌上吃東西,也會容易分心,導致體重增加。當我們不能專心吃東西,或讓胃慢慢消化我們吃進肚子的東西時,就容易暴飲暴食、盲目亂吃。」
詳全文


生活型態差 高血壓1年奪千萬人命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世界各地因為高血壓與吸菸等可避免的健康風險而死亡人數,自1990年來急遽增加了23%。高血壓是2013年的頭號殺手,在研究的188個國家奪走1040萬人命。
研究共同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Washington)學者莫克達(Ali Mokdad)表示:「講白的,就是我們的行為很糟糕。」
研究說,排在高血壓之後,在全球造成22.7%死亡原因的前4大危險因子是吸菸、過重、高糖攝取以及高鈉飲食。
一組最致命的因子全都和飲食有關:攝取過多紅肉、含糖飲料與太少蔬果,是2013年造成21%死亡人數的原因。
這篇發表在The 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總結出79種健康危害,造成2013年3080萬人喪生,即使把人口成長與老化等納入考量,仍比1990年高出570萬人。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只靠運動無助減重 得減攝熱量
美國羅耀拉大學公共衛生學者理查‧庫柏與艾咪‧路克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撰文指出,運動對改善整體健康、提升體能很有好處。不過少有研究證據證實靠運動可解決肥胖問題。
研究作者解釋,一個人運動量增加,食欲也會跟著變好,此時很容易吃下更多東西,以做為補償,彌補身體損耗熱量。不管運動量有沒有增加,想成功減重、維持健康體重,關鍵還是在於控制熱量攝取。
庫柏教授、路克教授表示,公共衛生學者常建議民眾要多運動、多爬樓梯、多吃蔬菜、水果,減重建議應該要更精確一點,減重唯一有效策略就是少吃點、減少熱量攝取。很多食品、可樂飲料、含糖飲料大廠宣稱,不運動才是造成肥胖主要原因,只要多運動,就不需要太擔心熱量問題。事實上,很多研究證據顯示,運動並非減重關鍵。
很多臨床研究發現,運動搭配控制熱量攝取,減重效果與不運動、只控制熱量攝取一樣。另有一些觀察性研究顯示,熱量損耗、熱量支出與體重變化沒有關聯。庫柏教授、路克教授從二O一三年就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發表研究,而這些研究證據一再顯示,運動並不會影響肥胖風險。
詳全文


戒菸健康:
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 竟有助於戒菸酒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就能減少20%慾望,長久累計下來,即可輕輕鬆鬆揮別癮頭。
美國普利茅斯大學,針對31名18~27歲的大學生進行玩俄羅斯方塊時,對食物、菸酒等渴望程度及生理活動的研究,結果發現,受測者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後,成癮的情控能受到控制,並降低20%的慾望;15分鐘後,則是減少了56~70%的慾望。
除次之外,研究還發現,有3分之2的人在玩完俄羅斯方塊後,可減少對不含酒精的食物和飲料的慾望;有16%是降低了對性愛、睡眠、看電視等活動的慾望;另外,則有21%是降低對藥物、咖啡、香煙和酒精飲料等物質的慾望。
研究人員表示,俄羅斯方塊是種視覺型的趣味遊戲,在過程中會使人變得非常專注,大腦無法一邊玩,一邊想像自己享受美食、吞雲吐霧的樣子,所以,有助於用來抑制人的慾望,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成癮行為期刊》。
詳全文


藥品健康:
孕婦感冒別亂吞藥 把握5用藥原則護健康
電視新聞上,不時會出現「懷孕婦女因擔心影響胎兒,所以感冒期間完全不敢吃藥,結果咳嗽幾週後,強大腹壓使胎兒從子宮滑脫到陰道,最後竟造成流產」等新聞。當準媽媽感冒時,應該經由醫囑安心服藥,才能保障母胎安全、健康生產。
懷孕用藥注意事項
(1) 妥善收藏藥袋及藥盒
(2) 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
(3) 不建議留下吃剩的藥物
(4) 懷孕的類固醇藥物使用:蔡可欣醫師指出,若孕婦本身有自體免疫力系統方面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有在使用類固醇,懷孕初期的影響不大,甚至一般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不要大量或長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和所有藥物一樣,過度使用類固醇也會影響內分泌和新陳代謝,所以應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
(5) 保養品也須慎用:蔡可欣醫師表示,除了含A酸的產品不可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使用之外,果酸、杏仁酸、左旋C之類的產品基本上都可安心使用,但若非必要最好儘量少擦。
詳全文


囤藥保心安? 專家:浪費資源又傷身
慢性病患者常因在不同醫院或跨科就醫而有重複領藥、用藥的問題,久而久之導致中毒或造成肝腎損傷;但是許多長輩習慣「囤藥」保心安,認為家裡有藥,到時候身體不舒服可以服用,但時間一久,什麼疾病該吃什麼藥品,早已不記得,吃下反而傷身。此類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對此,專家表示,重複用藥除了對身體造成負擔外,無形之中也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可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劉嘉慧科長表示,有鑑於此,健保署自今年7月份起,已先針對在同一家區域級以上醫院(包含醫學中心)重複處方及調劑之藥品,核扣其藥費及藥事服務費,而其他的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藥局,則將於10月份起實施新制。
如果民眾對於自己的用藥使用有疑問,可以利用健保署在2013年時開發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進行查詢,系統中記錄醫師處方與藥師調劑用藥,為的就是能夠掌握民眾的用藥資訊,為用藥安全把關。劉嘉慧科長指出,重複用藥、囤積藥品不僅無好處,還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之傷害,呼籲民眾切勿重複就醫,領取過量相同的藥品。
詳全文


疾病健康:
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
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兩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兩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
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
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二萬八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五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四倍。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領導該研究的哈佛心臟學專家保羅.里德克(Paul Ridker)醫師表示:「就跟我們把類風濕性關節炎看成是發炎相關疾病一樣,現在我們也得把心臟病視為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
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
詳全文


腳痠痛非疲勞 當心是周邊血管阻塞
許多人常常輕忽腳痠、腳痛,以為只是疲勞或久站、久走導致,殊不知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周邊血管疾病的警訊!現代人工作壓力加上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末梢循環病變的人口越來越多。除了一般大眾較為注意的心血管、腦血管和腎臟病變以外,周邊動脈疾病造成下肢缺血的發生年齡更有逐漸下降趨勢。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張得一醫師指出,動脈血管內皮發生粥狀硬化後,會逐漸形成血管內壁狹窄和阻塞,導致血液灌流不足的現象。這個現象發生在下肢動脈,會造成下肢缺血,輕則因為缺血性疼痛導致跛行,重則形成肢端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因素,會造成全身的動脈血管硬化,因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衰竭的患者,皆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病患通常會先產生所謂「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就是下肢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給,行走一段距離之後就會有腳痠、腳痛的感覺;休息之後症狀得到改善,才能夠再繼續行走。
張醫師呼籲,具有危險因子同時有以上症狀的患者,應作篩檢並定期就診,多多注意血管健康,以預防嚴重併發症。而如果有腳痛、腳趾冰冷蒼白、足部發紅發紫等症狀,必須立即送醫以確立診斷並接受治療。
詳全文


血脂異常不只因吃肉 高糖食物亦飆升
別以為吃肉才會造成血脂異常,塔夫斯大學營養科學與政策教授瑪莉亞羅曼培指出,吃太多高糖食物很容易讓三酸甘油脂飆升,導致血脂異常。
塔夫斯大學研究指出,即便是兒童也可能因為甜食吃太多造成血脂異常。減糖就能幫助維持好膽固醇。兒童只要每天少喝一份含糖飲料便可以讓好膽固醇水準正常。
研究團隊調查六一三名八至十五歲兒童,發現多喝含糖飲料的兒童三酸甘油脂偏高,壞膽固醇也較高,但只要每天少喝十二盎司的甜飲,好膽固醇就能維持,可望減少他們未來的心臟病風險。研究刊登在《營養期刊》。
醫師建議適度補充核果類,由於所含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有助控制血脂。
研究顯示,女性總膽固醇本來就比男性高,女性總膽固醇大於兩百七十單位得心臟病機率與男性總膽固醇高於兩百單位相似。同時好膽固醇的高低是預測女性心臟病的重要指標;壞膽固醇高低是男性心臟病預測指標。
詳全文


年節飲食:
低碳過中秋 蒸煮滷享美味
別讓玉兔變灰兔!中秋節一家烤肉萬家煙,家家戶戶喜歡用木炭烤肉方式歡度,對健康卻造成隱形的危害,彰化縣衛生局10日發起低碳環保過中秋,宣導以全新、創意的方式歡慶節慶。
台灣是罹患大腸癌最高比率的國家,提倡以利用蒸、煮、滷等烹調方式,減少空氣汙染。
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市售常見木炭不論種類,燃燒過程皆會產生不同濃度CO、CO2、NOX、HC以及PM10、PM2.5的化合物,就算在戶外,廢氣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能造成氣喘、支氣管炎、中風,甚至導致肺癌等不容忽視的健康危害。
此外,肉類脂肪經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造成體內自由基進而傷害人體細胞,吃下烤焦食物,也會因化學反應形成許多致癌物,造成胃癌、肝癌,對人體健康形成不可逆的傷害。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