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獨當一面 ──社區督導蕭燕菁──

可以想像一下那樣的畫面:一位六十幾歲的老修女,一位大腹便便的年輕護士,兩人開著四輪傳動的吉普車,車上載滿醫藥用品、健康食品,奔馳在廣大台東縣的山區海涯,日復一日。  

 

這是聖母醫院社區照護的一瞥,老修女是台東居家護理的開山始祖艾珂瑛修女;而大腹便便,無視旁人擔心疑慮的年輕護士,便是現任社區健康發展組督導蕭燕菁。那時是民國八十六年,蕭燕菁懷著她的頭一胎。  

 

不到三十歲、說話快速、動作俐落、行事獨立的蕭督導,給人一種年輕有為,企圖心旺盛的感覺。  

 

的確,在艾修女堅持居家照護了理念與行動多年,燕菁的主動加入,無疑是提供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事實也證明,多年的努力,聖母醫院的社區照護不僅建立了優良的口碑與實力,也是未來醫療發展的主要趨勢。  

 

在台東成家立業,已是兩個孩子的媽的燕菁,民國八十四年進入聖母醫院之前,台東對她而言還是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那一年南迴鐵路剛通車,一般人對台東還停留在落後、多天災的刻板印象中,燕菁的父母對獨生女兒選擇台東做為事業生活的新起點,是完全無法理解也無法同意的。「我媽很生氣,我試著說服她:妳讓我試看看嘛!待不下自然就走了。」  

 

也許是從小的獨立性格使然,燕菁自出生地嘉義唸崇仁護校開始,接著就讀台北護專,到台東就業,都是在父母親的反對之下,按照自己的決定一路走來。  

 

「當老師不好嗎?為什麼要去做一般人不喜歡的工作,幫病人處理髒東西?」父母親的想法因著燕菁對工作的執著和表現,漸漸地改變了,甚至位女兒感到驕傲! 八十七年她獲得台東縣優良護士獎,原因就是因為她去做連護理人員也不喜歡做的事:居家長期照護。  燕菁的理由無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回憶和台東的緣分,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八十四年畢業前夕,天主教友的燕菁在教會的聚會中,遇到北上探視仁愛會會長李玲玲的鄭雲修女,力邀她來台東服務。 一心想去護理人員比較缺乏地區服務的燕菁,早就計劃好了畢業後前往宜蘭聖母醫院服務,和鄭修女的談話,改變了她的初衷。那是她第一次聽說台東也有個聖母醫院。

 

「那時候台東連麥當勞、7─11都還沒有!」燕菁也不知道當時哪兒來的勇氣,在此之前,她甚至從未來過台東,更別說有親戚居住此地,但她也同時發現,這裡的護理人員真是少得可憐。  

 

民國八十四年,一畢業的燕菁如願的進入了教會體系的聖母醫院,擔任外、婦科的護士工作。當時婦產科的張崇晉醫師、吳柏霖醫師仍在職,是醫院接生率最高的時期。

 

但是,一年的工作下來,燕菁卻升起了不滿足感,單純而又一成不變的病房工作令她覺得乏味。回想就學時,她曾立意以照顧生命末期病患的安寧療護,做為自己未來專業發展的目標,但是在台東卻完全沒有這樣的系統,即使當時的聖母醫院也沒還有這個方向的規劃。

反觀現有的護理工作中,反而是艾修女四處奔波的居家照護工作,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可以跑來跑去,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獨立判斷問題,處理問題,不用等候醫生的指示!」燕菁獨當一面的個性,在居家工作中找到發揮的空間。

 

但問題是,自己也才從學校畢業一年,經驗能力都還不足以應付居家照護時所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於是她告訴艾修女:「妳等我去馬偕一年,回來我跟著妳跑!」 決定之後,行動派的燕菁放棄接任外、婦科護理長的職位,也不顧當時何谷婷院長的極力挽留,毅然投身教會教學醫院的台東馬偕醫院,她的目標很明確:去馬偕學習更複雜的疾病狀況處理,培養自己的能力。

 

一年後,她果然依約回到聖母醫院! 當時所有人都很驚訝!驚訝的不是她離開醫療設備、福利待遇都比較好的馬偕醫院,而是驚訝於她的選擇:除了艾修女以外,沒有人想去做那麼辛苦的居家照護工作。 更何況當時她已懷有六、七個月的身孕,連向來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艾修女,都替她捏了一把冷汗,燕菁卻像是找到了一片天似的,甘之如飴。 那時候居家護理的病人一個月平均不到四十個,燕菁在接受了基礎課程之後,就跟著艾修女實務學習。

包括替病人插鼻胃管、導尿管、氣切處理等工作,也替艾修女處理中文文書作業。 燕菁形容那段時間的自己,工作很快樂,不受約束,自己對病人負責,充分發揮獨當一面的能力。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由慈濟醫院轉來的癌末病人,住在池上,艾修女正好去美國,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先幫病人換了氣切管,想順便幫她清理傷口,結果臉上的紗布一拿下來,我幾乎嚇呆了!

 

臉頰潰爛得已經見到骨頭,血水一直流出來,都來不及止血,我當時毫無心理準備,又不敢表現出害怕,趕忙拿止血的藥蓋住傷口,直到處理完畢,病人倒是一直都很自然,她平常都是由她女兒替她處理傷口。當天中午我不敢吃任何的肉類,下次我再去時,病人已經走了!」

 

每一次面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次獨特的經驗,隨時要處理可能發生的狀況。燕菁還有一次碰到病人的氣切口周圍潰爛長蛆,她除了要當機處理之外,更需要對家屬進行照顧病人的衛生教育。 經驗的累積,加上她認真負責的態度,漸漸獲得主管艾修女的肯定與信任。艾修女向來以要求嚴格聞名,對自己的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對病人的態度,有她一定的堅持,甚至許多員工認為她的堅持到了固執的程度。

 

但是在燕菁的心中,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是位願意為屬下解決問題、承擔責任的好主管。她自有一套和艾修女溝通的方式。 例如艾修女對病人的照顧,可說是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只要病人一通電話,不管是半夜三更,或是路途多麼遙遠,艾修女必是隨傳隨到。

「久了病人養成了依賴的心理,即使家人都在也覺得不必負責,反正找艾修女就對了!」有些同事為此也曾和艾修女起衝突。

 

燕菁對此也不以為然,只是她選擇理性的分析和建議,讓病人和家屬負起責任,無損於對病人的照顧品質。經過溝通,艾修女也從善如流的修正做法,現在艾修女會先確定病人家屬是否在家,再決定是由家屬送來醫院,或是由她親自接送。 在收費的部分,艾修女也做了相當的調整。

 

過去的經驗是,除了收取掛號費五十元外,不管是耗材的部份或機器的租借或損壞都完全不收費,而健保給付負擔百分之九十,另外的百分之十由病人自行負擔的部分,都由醫院自行吸收,甚至是艾修女自掏腰包。面對醫院長期虧損,燕菁也覺得必要調整做法,「病人不是沒有能力負擔,我們至少要能養自己的單位!」

 

艾修女也認同燕菁的說法,適度的調整才能維持醫院的經營,只是對於一生奉獻的艾修女而言,她實在對病人開不了口,這個收錢的工作自然也就落在燕菁的身上。但是這個小小的調整,卻對日後社區組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八十九年,原本只是居家護理的小單位擴充成為「社區健康發展組」,由艾修女負責督導。並成立山地醫療小組,由具原住民身份的資深護理長田月鳳、劉素秋負責執行;居家護理組還是由艾修女和燕菁負責。

 

同年六月,燕菁正式升任社區組督導至今。 被院長特別助理周玉妹形容為執行力強、動作快、俠義性格的燕菁,果然以她的活力和行動力,積極發展社區組的業務。九十年提出居家安寧試辦計劃,將居家照護的業務跨向重要的里程。 據燕菁的描述,會興起這樣的念頭是在進行居家護理的工作中,每年至少有六個個案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卻只有居家護理人員平均一個月兩次的照護而已。

 

「台東的癌末病人必須花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去花蓮就醫,回來後怎麼辦?沒有人繼續照料,疼痛時怎麼辦?」她說。

 

學生時代的專業企圖,加上實際遭遇到的狀況,燕菁決心給自己和醫院一個嘗試的機會。透過一年的摸索、學習、觀察、挫敗、累積經驗,到了九一年底,居家安寧的收案人數已經到達四十位,也獲得評鑑的肯定,燕菁和她的團隊的努力是看得見的!

何謂安寧療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疾病已無法治療時,對病人做積極、完整的照顧。安寧療護是由一組醫護人員,以完整的醫療來緩解癌症末期各種不適症狀;並以愛心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顧,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真正做到生死兩無憾。」

 

因此,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護士、社工、牧靈人員組成的醫護團隊,每週二次的探訪病患,每週一次的開會討論,是安寧小組目前的基本工作。而這項業務的經驗與學習,也為醫院安寧病房的設置,奠定了基礎。

 

「居家安寧做了一年多之後,發現病人很多,有些症狀需要住院解決,怎麼辦?

台東沒有後送的機構,又去花蓮嗎?更遠!」 基於種種考量,同時在不和其他醫院競爭的原則下,燕菁的社區組向醫院提出設置安寧病房的建議,「社區、住院、回到社區、門診,形成一個完整的照護系統,病人不需要跑來跑去,我們也可以完整掌握病人的照顧。」

 

九一年居家服務組成立,聖母醫院的社區健康發展組已經承接了包括居家照護、居家安寧療護、居家服務、社區服務、IDS(醫療給付提昇效益計劃)、小兒預防注射、出院準備、衛生教育等八項業務,成為人員及業務量最龐大、服務範圍最廣的一組。

 

身為督導的燕菁,所執行的工作也從單純的居家護理人員,擴展成為必須負責行政、企劃、督導、文書等更繁雜的事務,雖然工作辛苦,醫院提供的資源也無法與其他的大醫院抗衡,求好心切的燕菁依然把服務品質的要求,放在工作業務的第一順位。

 

以居家服務的業務而言,面對其他醫院的擴張,去年獲得居家服務評鑑第一名的聖母醫院,依然堅守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寧可少接,也不要降低品質。

 

「有一位老人家剛開始的時候很排斥我們,即使家裡髒得像垃圾堆,也說沒關係,不要我們的居服員插手,後來經過一年的照顧,現在他不但覺得很舒適,還要求從兩週一次的服務增加到一週一次!」

 

燕菁談到這樣的故事,臉上露出依然年輕的天真笑容,似乎一切的繁瑣疲累都獲得了回報! 回顧醫院這幾年經歷的起伏變化,燕菁也是感觸良多。

 

八十七年張崇晉醫師離開醫院之後,病人量下滑,醫院的財務危機浮上檯面;到了九十年,健保給付按比例分配,醫院間的競爭白熱化,甚至有醫院以專車接送病人為號召。 「原本居家護理長期以來只有艾修女默默在做,現在其他大醫院也都出來做!」

 

原本只是單純跑社區,對醫院財務狀況不甚了解的燕菁,也慢慢感受到競爭的壓力。 尤其在醫院於九十年經歷一次裁員之後,留下來的員工開始有了危機意識,對未來也開始重新思考。 原本她覺得婦產科的結束很可惜,但轉念一想,醫生不好請,還要維持病房、門診、開刀房的人員及開銷,的確是沉重的負擔。對於目前醫院選擇降低風險,走適合教會體系的安寧病房,燕菁肯定這是一大特色。

 

「我們是第一家做安寧病房,因為不在同一個健保給付體系,不會跟其他醫院起衝突,大家和平共處,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對未來,燕菁的想法是樂觀的。

 

「以前修女們只是一直在做,不會爭取,現在不但要做,還要會寫文書,讓別人可以看到妳的成果!」燕菁說得很實在,也很積極。除了提昇品質,留下紀錄、做簡介、出年刊都在她的計劃之中。

 

陪伴著醫院的轉型及成長,身為醫院的重要幹部,燕菁的工作實力和年輕熱誠,正象徵著一股勇往直前的行動力量!

 

< 回至前頁 >


院長信箱 | 員工信箱 | 員工專區 | 申訴電話 | 性騷擾申訴專線 | 資源連結
地址 : 台東市杭州街2號 電 話 : 089-322-833 預約掛號 : 322-833#100、101